close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秒殺搶購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網友評鑑5顆星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宗教命理-佛教分類優質推薦

  • 定價:250
  • 優惠價:9225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00

  • 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

    想了解更多無我境界的人際關係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真正的自我是「貪、嗔、癡」三毒
    放下自我執著,人際關係會更好

      佛說,這一切都來自於對「自我」的過度執著
      ◇「真正的自我」是「貪、嗔、癡」三毒
      ◇「希望他人了解自己」是「我慢」的煩惱
      ◇  放下對「自我意識」的執著,人際關係的壓力就會消失

      本書將揭露「快樂」與「痛苦」,如何在大腦裡慢慢形成「過度自我」煩惱的機制,澈底顛覆我們對「自我」抱持的幻想,並提供在人際交往中不執著於自我的方法,讓你取得心靈的自由,打造真正圓滿的幸福人際關係。

      我們在這個社會上生存就無法避免和其他人相互來往,但我們卻在人與人的的相處之中被「需要受到認同」這種渴望的支配,於是我們不斷堅持己見、與他人產生衝突。

      把「自我意識」的執著放掉,人與人之間劍拔弩張的氣氛就會消失。想要「獲得別人的青睞」就為此隱藏自己的本心、掩蓋自己的缺點。對於奉承和受到歡迎的印象入迷,而在內心深處一直無法獲得滿足的我們。

      如果以佛教來說,所謂「真正的自己」,是「慾望(貪)」「憤怒(嗔)」「無知(癡)」的三毒;並且,「希望明白真正的自己」這個衝動,將衍生「我慢」(自滿)的煩惱。本書告訴你人類在腦內不斷地使之發生「快樂」和「痛苦」的「慢」的煩惱的機制,徹底推翻我們持有的「自我」的幻想;以及為了得到「無我」的自由,而不彰顯「自我」的交際方法。

    本書特色

      1. 以佛教思維切入現今人性中的諸多問題。
      2. 顛覆一般人對於「活出真正的自我」的觀念。
      3. 以分析社會現實狀況後,以佛理思想提供人們導正這些問題的方法。

    作者簡介

    小池龍之介

      日本超人氣僧侶作家,擅長以佛教思維切入現今人性中的諸多問題,以普世的道理及中肯的言論提出解決之道。

      1978年生於日本山口縣,東京大學教養學系畢業。現任月讀寺(位於東京都)住持、正現寺(位於山口縣)副住持。2003年到2007年間開設兼具寺院與咖啡館性質的「iede cafe」。目前在修行之餘,也指導一般大眾坐禪。主要著作有:《沉默入門》、《不要生氣》、《偽善入門》、《淨化『自我』的坐禪入門》、《不思考的練習》、《平常心的課》等等。

      網站:家出空間iede.cc/

    譯者簡介

    李毓昭

      中興大學畢業,從事專職翻譯二十餘年。譯作如:《10倍速影像閱讀法(新版)》、《貓咪你想說什麼?》、《芬蘭式溝通表達訓練法》、《教出堅強的男孩》、《一分鐘經理》、《驚人的成功信念》等。

     

    目錄

    第一章 人見人愛的「不」可能性
    1.「原來的自己」不可能實現
    接受自己的每一個面向
    隱匿自己=「努力討人喜歡」
    騙子塑造形象的技巧
    沒有接受「原來的自己」

    2.「真正的自己」正在破壞自己
    遲早會顯露「原來的自己」!
    「慢」是煩惱的源頭
    只對戀人或家人不加掩飾
    「真正的自己」是「貪、嗔、癡」三毒
    身分認同就是「執著」這個煩惱的不斷重覆
    清理以自我為名的「黑暗面」

    第二章 人緣競賽的殘酷內幕
    1.市場令人產生「煩惱壓力」的甜美誘惑
    虛假的戀愛資本主義
    「你要討人喜歡」的命令
    解析受歡迎的招術
    受歡迎的招術會讓人精神失常

    2.參與人緣競賽的模式
    四種參與模式
    「特殊感」受傷後的報復
    「一個特殊的人」和「不特定多數」的矛盾

    第三章 「自戀」的痛苦機制
    1.無法停止比較的刺激
    固定腦內印象的作用
    自己與自己比較的黑魔術
    我劣慢的刺激比我勝慢危險

    2.自我並不存在
    識蘊:「認識」中有自我嗎?
    想蘊:「記憶」中有自我嗎?
    受蘊:「刺激」中有自我嗎?
    行蘊:「衝動的思考反應」有自我嗎?
    刺激的奴隸
    避免揭露無我的真相
    人類被設定的刺激裝置與欺瞞裝置

    3.煩惱的各種模式
    自我幻覺所引起的關係扭曲
    「討厭」=「生氣」的例子
    煩惱模式的懇求作用
    「喜歡」= 「欲望」的例子
    驕慢的悲慘愛情故事

    4.「苦」的解析
    中止腦內變換程式的疫苗
    苦與樂的危險關係
    縱使到手也依然痛苦
    鞭笞程式
    國王與奴隸
    從痛苦的隸屬關係中解脫
    善待處於奴隸狀態的生命
    用行動去停止腦內變換程式
    改變模式就可以改變個性

    第四章 煩惱的幕後黑手:無力感
    1.社會史的無力感
    三種無力感
    社會史的無力感
    沒有起源
    「要活出自己」是不負責任的說詞
    網路上的交友契約
    男人也必須推銷自己

    2.個人史的無力感
    家庭植入的無力感
    嬰兒充滿欲望與嗔怒的煩惱
    為了討父母親喜歡而自我洗腦
    佛法式教養要領
    幼年時期對朋友疑似戀愛的心情
    每個人都想得到老師的偏愛
    扮演好孩子
    班級幹部性格
    「真正想做的事」是你真正想做的事嗎?
    似是而非的裝酷性格

    3.無我的自由
    被遮蔽的無我真相
    所有刺激都是苦
    劈腿機制的研究
    被劈腿者的心理
    從小就有被劈腿的經驗
    商品價值暴跌
    劈腿者的心理
    為何會誤入劈腿歧途
    不執著於商品價值
    「刺激→快樂」變換程式的陷阱
    「覺悟」是使變換程式停止的按鈕
    變換程式破表時的破綻
    要被強弱的刺激操控一輩子嗎?
    脫離刺激的遊戲
    衡量標準是痛苦的增減
    令人發狂的機制
    達到無我的自由
    結語

     

    「真正的自己」正在破壞自己

      遲早會顯露「原來的自己」!

      我們並沒有那麼厲害,可以一天二十四小時不斷地粉飾外表,亦即編造場面話,違反妄語戒,增加內心的矛盾。因此一旦壓力達到臨界點,就注定會出現反作用力,產生這種心情:

      「你們只認同我好的那一面,完全沒注意真正的我。」

      因此衝動起來,想要他人接受「真正未經修飾的自己」。

      諷刺的是,如上所述,這種衝動不是在一開始受挫時就洩氣了嗎?拚命克制這種衝動,不管刮風下雨都在掩飾自己的結果,就是欲望在長期壓抑下的反撲。

      到這一個地步,原本已經洩氣的欲望會以這種形式點燃火苗:「你們一定要認同我所有的一切,否則我不會善罷干休。」這也是因為壓抑太久了,才會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反彈。

      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才會覺得真正的自己受到認同呢?

      那就是將之前構築的層層粉飾移除之時。唯有在拿掉之後,對方依然愛著自己,亦即全盤接受自己時。

      以前面的例子來說,就是把整形後的臉變回和原來一模一樣的醜臉,確定對方依然喜歡自己時,才能放下心來,覺得:「我確實感受到真正的自己受到認同了。」

      但實際上粉飾的鎧甲不會只有整形手術。其實很想穿著睡衣無拘無束,卻總是盛裝打扮;戴眼鏡很俗氣,因此總是使用隱形眼鏡;其實很喜歡說一些「你少放屁!」之類的粗話,卻刻意假裝言辭高尚;其實非常討厭對方動不動就生氣,卻用「我就是喜歡你這種直率的個性」之類的話來遮掩。但是這人終究會想要停止所有的粉飾,並開始懷疑:「這個人會喜歡我,不過是因為我的裝扮漂亮,或是我會溫柔地跟他說話。」

      這麼一來,就會不自覺地想要用可怕的方式考驗對方。「這個人看到我穿著睡衣不三不四的樣子,會不會受不了?」「聽到我說髒話,他還會喜歡我嗎?」「如果跟他說,我非常討厭他易怒的個性,他會接受嗎?」

      結果,就會像這樣,以突然爆發的粗話或態度侵害彼此已經很親近的關係。

      「慢」是煩惱的開始

      隨著彼此的關係愈來愈親近,開始覺得輕鬆自在時,通常就不會像以前那樣百般討好了。

      但是在互相熟悉之後,基本上仍然會有非常強烈的欲望在操縱著,而不禁出言不遜或態度粗暴。

      這就是「我想要對方接受原來的我」這個貪欲,亦即在腦內牢固不破的煩惱:「正因為這個人接受我,我才有存在價值,而且變得很特別,與其他雜七雜八的人不同。」

      這個在腦內捏造自我形象的煩惱,就是佛法所謂的「慢」。有關「我慢煩惱」會在後面詳細解說,這裡請暫且將它想成是一種衝動,非常希望「自己是有價值的生命體」。

      因為有這個煩惱,才會為了博取他人的好感,而付出非常大的心力。由於「原來的自己」根本就乏善可陳、無價值可言,因此必須努力討好他人,才能獲得認同。也因為對這一點心知肚明,我慢煩惱才會對我們下令:「你要完全停止這方面的努力,把『原來的自己』暴露出來。」可是大家都知道,突然在現實中完全暴露出真實的自己會產生問題,因而採取一點一滴慢慢揭露的方式。

      逐漸減少溫柔,慢慢不再客氣,給對方的誇獎日益變少,也漸漸不再配合對方……如果是以前,縱使不是很滿意對方想看的電影時,也會曲意附和說:「我也想看這一部。」現在卻會滿不在乎地冷冷說道:「我想看別部,所以各看各的吧?」

      更極端時,還會把自己之前掩飾的邪惡性格全盤托出,例如承認自己之前虛報年齡:「我之前說我是二十七歲,其實已經三十五歲了。」或是坦白相告:「實際上我負債上億元。」在陸續拿掉之前的掩飾時,對方往往會從欺騙的催眠術中甦醒,而心生幻滅。但有時候對方還是會通過考驗,依然接受自己,於是就會暫時感到寬慰:「我可以照這個樣子繼續下去。」

      可是為了確定對方能接受自己,考驗還是會沒完沒了。

      「他對我的認同雖然達到這個程度,可是他沒有接受在我體內暗湧的嫉妒心。我也還沒有讓他看到我總是禁不住想要發牢騷的一面,他也還沒有目睹我吃飯會發出聲音的粗俗模樣,以及想要對戀人頤指氣使的我。這些都是我的真面目,因為還沒有顯現,所以他接受的可能只是我的表面……」

      這樣的懷疑很可能在潛意識中滯留。

      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垮駱駝,連黑暗面也不加掩飾之後,就再也沒有人會笑嘻嘻地包容了。

      只對戀人或家人不加掩飾

      像這種想要暴露黑暗面的欲望,並不能隨便發洩。

      我們在職場上營造人際關係時,也是要一邊修飾自己,一邊適度地遮掩煩惱。這個過程必然夾帶著謊言,而如前所述,人們因為其中的業力而不斷地累積壓力。

      雖然承受著莫大的壓力,但要對同事或朋友暴露出內心所有的黑暗面幾乎是不可能的,通常會在達到某種程度時踩煞車。換言之,會在飲酒的場合傾訴工作上的不滿,或是批判共同的友人,頂多只是這樣,並不會太過分。

      「請接受不加掩飾的我」這個慢的欲望,既然無法讓同事或朋友知道,那麼要對誰發洩呢?

      一般來說,發洩的對象當然是戀人或家人等最親近、也最重要的人。想想就會知道這是理所當然的。如果要求街上的陌生人或同事、朋友:「請你瞭解我所有的一切。」他們一定會覺得非常錯愕。我們本來就很難期待這些人接受包含黑暗面在內的自己。正因為對他們的期待沒有那麼高,才能與他們長期維持比較平穩而無關痛癢的關係。

      但是,對於戀人或家人等「特別」的對象,我們就很容易抱持幻覺般的期待:「就算我毫不克制地顯露『自己』所有的面向,這個人大概也會接受吧。」此時,之前長期的掩飾與扯謊造成的壓力會出現反作用,「想要暴露『真正的自己』」這個衝動隨之膨脹,而開始針對戀人或家人等極少數卻無可取代的人發洩。這也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若處在戀愛或家庭等無可取代的關係中,會更容易在心中一次又一次地翻騰著會令人想背過臉去的醜惡情緒。

      把平常必須刻意隱藏的「黑暗面=真正的自己」向對方顯露之後,就不免想要去試探對方是否能夠接受。黑暗面也許是「負面情緒的累積」,也可能是「勉強對方去做不想做之事的支配力」,或是會為細故勃然大怒的性格。顯露這些面向時,當然彼此的關係會出現裂痕。

      這裡要順便知會大家,當戀人或家人在發洩其蠻橫的欲望或嗔怒時,沒有必要以憎恨回應,因為他們是在發送悲痛的訊息:「請接受有這種黑暗面的我。」

      請務必領會這個訊息,以慈悲心對待:「啊,好可憐,為了得到認同而承受這麼大的痛苦。好了,沒事了。」

      「真正的自己」是「貪、嗔、癡」三毒

      到這裡為止,我們已多次談到「真正的自己」這個怪異的說法,這裡要稍微解釋其內涵。

      從前面的說明可以知道,自己是由「披著掩飾鎧甲的自己」和「壓抑黑暗面的自己」所組成。對於這兩者,我們會產生一種印象:「見不得人,必須繼續隱藏的黑暗面才是『真正的自己』。」而興起一種錯覺:真正的自己是隱匿在內心深處,如寶藏一般的黑暗面,而不是顯露於外的部分。

      到目前為止所提到的「黑暗面」包括醜惡的欲望、憤怒、憎恨、嫉妒、吝嗇,以及本書的重點,亦即總稱為「慢」的諸多煩惱。

      這些煩惱在佛法的心理分析中,大致分成三個種類:「欲望」、「憤怒」和「無知=迷惑」,也就是「貪、嗔、癡」三毒。

      總而言之,我們所以為的「真正的自己」,不過是「貪、嗔、癡」三毒。「真正的自己」竟然是毒,不是很大的諷刺嗎?

      而且,我們常常使用且視為至寶的翻譯名詞「身分認同(identity)」,也不脫貪、嗔、癡這三毒的領域。原因從許多人對自己的認識就可以知道,其中不過是各種喜惡的羅列,例如「我喜歡A,想要做B,討厭C,不想做D。E是……F是……」換言之,「喜歡=欲望=貪毒」和「討厭=憤怒=嗔毒」的集合體,就是「原來的自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pfbo61801 的頭像
      qpfbo61801

      qpfbo61801的部落格

      qpfbo61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