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秒殺搶購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網友評鑑5顆星

最近好多網友都在問哪裡買

中文書-心理勵志-大眾心理學分類優質推薦

  • 定價:320
  • 優惠價:9288
  •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56

  •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

    想了解更多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幫助孩子建造心中穩固堅定的樂觀金字塔的內容嗎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

    內容簡介

      樂觀是可以學習、也應該教育的!洪蘭教授說:「我們不該教孩子戴著眼罩,看不見世界上的骯髒與污穢,我們要教孩子面對事實,檢驗事實。當一個孩子可以正確的評估落在他身上的困難時,他就具備處理這個困難所需的堅定及克服問題的能力了。」教孩子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就是要孩子學會以樂觀的解釋方式來面對日常生活裡的種種挑戰。

      要教養出樂觀的孩子,父母得先克服自己的悲觀,改變批評孩子的方式,避免空洞的讚美和無謂的鼓勵,提供孩子真實的成功挑戰經驗。然後教導孩子學習樂觀的技巧:利用ABC三步驟思考模式改變不合理的消極念頭、調整解釋形態、練習反駁自動化的悲觀想法、化解災難並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等等。本書中提供許多練習題,幫助父母也幫助孩子從悲觀的習慣中跳脫出來。

      全書共分為五篇:第一篇「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說明習得的無助、悲觀的流行及研究「心理的免疫」的契機;第二篇「嬰兒潮的父母」,闡述美國自尊運動的崛起和憂鬱的流行之間的關聯;第三篇「你的孩子樂觀還是悲觀」,解釋樂觀的基本原理、樂觀如何測量及樂觀的源頭;第四篇「教導孩子樂觀與征服」,介紹著名的賓州樂觀學習計畫及改變孩子悲觀的種種具體方法;第五篇「二十一世紀的孩童」,說明如何循序漸進地構築樂觀的金字塔,使新世代的孩子能在健康的心理條件下激發最大的潛能。父母無法為孩子逐一排除成長帶來的挫折與失敗,學會以正向的態度面對,可以讓孩子對未來懷抱信心,對遠景敢於嘗試與探險,並有足夠的勇氣實現社會正義。只要能發展出對悲觀的抵抗力,無論未來世界如何改變,他們將能以更積極主動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人生。

    作者簡介

    馬汀.塞利格曼博士(Martin E. P. Seligman, Ph.D.)

      賓州大學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他被尊為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之父,是習得的無助與解釋形態領域的權威,曾獲得許多學術界大獎,包括美國心理學會的新人獎,國家心理衛生院、麥克阿瑟基金會、古根漢基金會的研究獎等,同時也是唯一得到美國心理學會基礎科學與應用科學雙重獎項的心理學家。著作包括暢銷書《學習樂觀?樂觀學習》、《改變》和《真實的快樂》(遠流)等十本書。

      本書其他三位作者皆是共同參與賓州預防計畫的研究員,其中萊維區(Karen Reivich, Ph.D.)負責團隊協調,傑卡克斯(Lisa Jaycox, Ph.D.)負責發展社會技巧,吉漢(Jane Gillham Ph.D.)負責認知技巧的部分。

    譯者簡介

    洪莉

      1952年生,台大經濟系畢業,1975年赴美深造,獲北伊利諾大學企業管理碩士學位,目前定居美國。工作之餘最主要的興趣為賞鳥與攝影,曾至美國各地及世界各國追蹤鳥跡。譯著有《水中傳奇》、《哈啦與抓虱的語言》、《星期五的腳印》、《我從變中來》(遠流)等書。

     

    目錄

    專文推薦∕培養孩子樂觀的解釋形態 洪蘭

    Part 1 為什麼孩子需要樂觀

    第1章 遠期支票 14
    ●發現習得的無助
    ●心理的免疫●悲觀的流行

    第2章 從學步到初次約會 24
    ●與無助初次相遇●初識成敗的因果關係
    ●免於悲觀的方法

    第3章 建立團隊 35
    ●團隊主要協調者—萊維區●發展認知技巧的成員—吉漢
    ●加入社會技巧的成員—傑卡克斯●賓州預防計畫

    Part 2 嬰兒潮的父母
    第4章 自尊運動 44 
    ●美國自尊運動的片段●自尊的簡介
    ●感覺滿意VS.表現滿意●表現滿意和廣大的中間範圍

    第5章 憂鬱的流行 56
    ●憂鬱的臨床實驗研究●文化價值的改變帶來危機
    ●負面情緒的好處

    Part 3 你的孩子是樂觀還是悲觀
    第3章 樂觀的基本原理 68
    ●什麼是樂觀●永久性:偶爾VS.總是
    ●普遍性:特定的VS.一般的●個人性:內在VS.外在
    ●改進孩子的解釋形態●批評孩子的正確方法

    第7章 測量樂觀 89
    ●測量孩子的樂觀●分數的意義
    ●評估孩子的憂鬱程度●兒童憂鬱的四種徵狀

    第8章 樂觀來自何方 118 
    ●樂觀的遺傳●父母●教師與教練
    ●胡文效應

    Part 4 教導孩子樂觀與征服
    第9章 賓州預防計畫 140
    ●處於險境的孩子●計畫●計畫開始●結果

    第10章 改變孩子自動化的悲觀 159\
    ●樂觀的認知技能●ABC模式
    ●ABC模式的練習●教你的孩子ABC

    第11章 改變孩子的解釋形態 193
    ●你本身的解釋形態●教孩子解釋形態
    ●永久性●個人性●結論

    第12章 反駁與化解災難 231
    ●反駁悲觀念頭的實例●有效反駁的基石
    ●成人的反駁練習●成人的快速反駁
    ●教孩子反駁●結論

    第13章 提高孩子的社交技能 272
    ●挫折的社交生活可能成為憂鬱的源頭
    ●教導解決問題及社交的技能●解決問題的五個步驟
    ●練習解決問題:第一步到第五步●社交技巧
    ●父母之間的衝突

    Part 5 二十一世紀的孩童
    第14章 樂觀的金字塔 324 
    ●征服力●正面積極性●解釋形態
    第15章 樂觀的限制 346
    ●憂鬱的現實主義●正確的樂觀

    後記∕賓州計畫後續進展 351

     

    培養孩子樂觀的解釋形態 洪蘭

      三月我從美國考察回來,在飛機上打開報紙,社會版的右上角斗大的黑字「高三女生因甄試未獲錄取,跳樓自殺」;底下緊接著是「國一女生與家人口角,跳樓自殺」。同一個版面,二個年輕的生命就這樣毫無意義的逝去了,看得令人怵目驚心。我想到前國家衛生院吳成文院長的夫人陳映雪博士,她與癌症對抗了十三年,仍然熱切地盼望生命,不願放棄;我想到醫院中那麼多等待換心、換腎的病人,他們不願放棄希望,期待明天奇蹟會出現。整個飛行的長途,我在想為什麼現在的年輕人生命力這麼脆弱,經不起打擊,遭受挫折不先想積極的去反攻,而是消極的想退縮,口邊常掛著「死了算了,一了百了」,好像對生命沒有絲毫留戀。

      曾有一位教授打電話給我說,他把我翻譯的《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一書中的「樂觀∕悲觀量表」拿給他教的心理系班上的學生作答,想不到收回來時發現大部分的大學生都很悲觀。有一位中研院的朋友也告訴我說,「我以為我自己是很樂觀的,做了量表才知道我其實是蠻悲觀的。」假如連已經脫離聯考壓力的大學生和事業非常成功的人都還是悲觀者的話,難怪還在升學壓力下的孩子要跳樓了。

      憂鬱症是在一九六○年代開始流行的,到現在已經像流行性感冒一樣到處可見。以前的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現在的人年紀輕輕就已嚐夠愁滋味,動不動就說不要活了。有一個研究發現一九二五年左右出生的人中有四%在進入中年以前會發生憂鬱症,但是一九五五年以後出生的人在二十歲左右就已經有七%得過嚴重憂鬱症;反而是歷盡戰亂,受盡艱苦滄桑的一九一六年以前出生的人一直到老,才有一%的人有過嚴重憂鬱。現代的人比他們的祖先輩得憂鬱症的比例高了十倍,這真是一個令人不可忽視的數字。

      我們一定要問為什麼現代人患憂鬱症的比上一代的多?找出原因後才可對症下藥。憂鬱症對身體的殘害是慢性的,它逐漸蠶蝕我們的意志,使我們的身心落入不可自拔的深淵。已經有很多的研究顯示心情是疾病(包括傳染病)最大的剋星,心情好,動完心臟病的手術復原較快,復發率較低;相對的,憂鬱的心臟病病人往往在出院後六個月之內就會復發。而且憂鬱對身體的免疫機能也有傷害,減低我們對疾病的抵抗力。

      本書的作者,賓州大學心理系的塞利格曼教授,曾經是美國心理學會(APA)主席,也是許多國際學術大獎的得主,他看到憂鬱症在青少年間的普遍性、患憂鬱症的年齡節節下降,從以前成年才發病,到現在國小的學生就已經出現憂鬱症,所以寫這本書來教導父母、老師如何對抗這個悲觀的思想形態。

      現在的社會從我們父母或祖父母時代的注重團體成就,轉變成注重個體享樂、追求自我滿足的社會。以前我們教學生人生目標最重要的是潛能的發揮,是自我成就,現在這個目標被追求快樂及自我膨脹的自尊所取代了。塞利格曼教授認為教育學家所主張的自尊已變成不誠意的恭維,想想看,如果每一個人都很特殊就沒有人是特殊的了。他發現父母所設定的行為標準與規矩越清楚,孩子的自尊越高,這與一般人所以為的不一樣。

      塞利格曼作了一個實驗來說明這個道理,他給兩隻老鼠同樣的電擊,但是一隻老鼠不知道什麼時候電擊會來,另一隻老鼠則在電來到之前有一個鈴聲作警告。結果雖然兩隻老鼠受的電擊量和次數是一樣的(牠們被電時都會緊張驚恐的全身縮成一團),但是前者會得到嚴重的胃潰瘍、精神衰弱,而後者卻不會,只有在警鈴響起時開始緊張害怕,其他的時間則是放鬆的。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只要讓孩子明白規矩是什麼,嚴格一點並沒有關係;怕的是父母喜怒無常,賞罰不分,那麼孩子無所適從,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之下,就會造成身心的不適,對事情悲觀,因為他覺得不安全,沒有主控權。

      所以塞利格曼教授也勸告父母,晚上若要外出,找人來看顧孩子時,切記不可因孩子看見父母離開會哭鬧,便偷偷溜走,這雖然解決了眼前的問題(孩子沒有哭),但是後遺症卻很大。這會使孩子對父母不信任,沒有安全感,以後會寸步不離的黏著父母,因為他學會了一個教訓:父母隨時會失蹤,自己會孤伶伶的被拋下。對幼小的孩子來說這是一個恐怖的經驗,所以他再也不敢把視線自父母身上移開了。

      塞利格曼博士這十多年來都在從事兒童與大人憂鬱症的治療,在這方面有很多的心得。他認為現在學校中倡導的提昇孩子自尊的方法只注重孩子的感覺(如誇張的吹噓:我最棒、我最好、我是世界第一),而沒有讓孩子從表現上(如征服、堅持、克服困難)使他自己覺得有自尊,所以反而使孩子陷入低自尊的情境中。我覺得他的看法很對,成就的快樂不是一種可以與我們所作所為分開的感覺,自尊是來自孩子所有的失敗與成功,它是結果,不是原因。如果不是原因,我們怎麼能直接去提倡「果」而不講求「因」呢?我曾看過國中的輔導課本上寫著:「每天早上起來對著鏡子大喊三聲:我最棒,我最好,我是天下第一好!」當時的感覺是滑稽,這樣就能提昇自信自尊了嗎?

      六○年代大力提倡「自我感覺良好」的結果,造成青少年憂鬱症,要扳回這個劣勢是很不容易的。塞利格曼博士提出了樂觀的「解釋形態」,要將孩子從悲觀改成樂觀,從無助改成征服,因為,當孩子表現不好、遭到失敗時,他會問「為什麼?」「是誰的錯?」「這個錯誤的後果有多長遠?」這本書從第十一章起都是練習題,訓練父母,也訓練孩子從悲觀的解釋形態中跳脫出來。的確,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東西,自尊與愉快的感覺只有從征服挑戰、工作成功、克服挫折而來。書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孩子反駁自己悲觀心態時要精確,反駁必須要根據事實,必須是可以被證實的。因為反駁如果是不清楚或是空虛的正面思維,就無法打消他的悲觀,這一點與我心有戚戚焉。

      目前在社會上看到了太多的不實與誇大,一味的正向思考,如果沒有內涵,再正向也無用。我們應該在孩子完成一件事時獎勵他,而不要僅是為了要他心情好就獎勵他。同時獎勵應分等級,不要不論好壞,一視同仁;成就不同,獎勵應不同,不要過份的獎勵。如果孩子不論作多好都予以同樣的獎勵,就會使他無助,因為他會失去「主控」的感覺。無關聯的獎勵會使孩子對你失去信心,不知道什麼才是你的真心話。如果工作很困難,孩子能力還做不到,我們也可以將工作分段,分成小的較容易達到的步驟。最重要的是我們不要掩蓋失敗,有的時候失敗跟成功一樣重要,因為它使我們再思考。我們常說失敗為成功之母,但是碰到失敗時卻很少人能正視它,從中記取教訓。塞利格曼博士認為我們也可以使用懲罰,但是懲罰時必須有明顯的信號(即前面老鼠電擊前的鈴聲),使孩子完全了解哪項行為是處罰原因;不要罵孩子是個壞孩子,應該罵他不好的行為。

      人生不是沒有挫折的,如果孩子在壞事情發生之前得到清楚的警告,他就會學到沒有警告時他是安全的。塞利格曼博士在第15章明白指出樂觀不是高唱快樂思維,空虛的口號對自己說:「別人都喜歡我。」「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只能帶給你短暫的紓解,不能幫助你達到目的;我不厭其煩的在這裡一再提到這點,因為我感受到這種自欺欺人的假自尊在我們社會中已經相當流行,我擔憂它的後果。我們不該教孩子戴著眼罩,看不見世界上的骯髒與污穢,我們要教孩子面對事實,檢驗事實。當一個孩子可以正確的評估落在他身上的困難時,他就具備了處理這個困難所需的堅定及克服問題的能力了。

      大自然是充滿危機與挑戰的,人是大自然的一分子,我們沒有理由認為生活應該平穩順利,生活本來就是每天要應付突發的危機與此起彼落的挑戰。我們必須要教導孩子正確的人生觀,他才能順利的克服二十一世紀所給他的挑戰。這本書就是孩子最佳的心理建設武器,有了樂觀的解釋形態,他才能昂首闊步的走入二十一世紀,這是每一個家長和老師應該讀的一本好書。

      【推薦者簡介】加州大學河濱校區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教於中正大學、陽明大學,目前為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近年來有感於教育是國家的根本,而閱讀是教育的根本,前後去過台灣大大小小超過一千所的中小學作推廣閱讀的演講。除積極投身科學生根及閱讀推廣工作,十多年來致力於譯介心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書籍,已翻譯三十多本書,並於各大報章雜誌發表文章,相關寫作專欄已集結成十本書,曾獲選為金石堂書店年度出版風雲人物。

    後記 賓州計畫後續進展

      《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連同其前身《學習樂觀?樂觀學習》二本書,孕育了當今稱為「正向心理學」的運動。《一生受用的快樂技巧》出版隔年,我當選美國心理學會(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主席。照慣例,主席上任都要揭示該任工作重點,我遂以精神疾病預防為己任,恰好與上述兩本著作互相呼應。然後我邀請十餘位專家進行討論,盼能集思廣益出紮實的領導對策。

      我承認自己跟小孩一樣不易專心,但說實在,那一整天的會議真是無聊到極點。每位專家都說,就把那些用在成人的治療法提前給這些危險邊緣的孩子用。整個討論雖然有其價值,但真的無聊透頂!概念上也沒什麼特別建樹。

      我不知如何是好。結果,過了一個月左右,我那當年五歲大的女兒妮可讓我如夢初醒。是這樣的:

      妮可跟我在花園除雜草,其間她講的幾句話,就整個扭轉了我對自己、對心理學的認知。我也必須坦白:即便自己寫了許多關於孩童的論文,當中包括一本書,但實際上我不擅長跟他們打交道。我總是追著目標跑,緊緊盯著時間,當我在除草,我就只是一心一意的除草。而妮可不然,她把雜草拋向空中,開心的唱唱跳跳。我吼了她幾句。她一臉不解,蹙著眉轉身走開。隔幾秒後她又轉了回來,說:「爹地,我想跟你講話。」

    「講什麼,妮可?」

      「爹地,你還記得我五歲以前嗎?從三歲到五歲,我一直是個愛哭鬼,每天抱怨個沒完。在我過五歲生日那天,我決定再也不這樣了。那真是我做過最困難的一件事。假如我都能停止亂哭亂鬧,你也可以不要再這麼愛發脾氣。」

      這真是一記當頭棒喝。剎時,我領悟到有關妮可、有關養小孩的一些事情;對於自己、自己的專業,則更有茅塞頓開之感。首先,我明白了撫養妮可不該是教她怎麼改進缺點,這個她自己可以辦到;撫養她,重點在她方才展現的珍貴特質。做為父母的我們應給這特質一個名稱-我稱之為「直視靈魂」,或老套點,「社會智能」-認真呵護滋養,協助她以此為核心來開展人生。當這類優點完全成熟,將足以吸納她的弱點,讓她能堅強抵禦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各種風暴。我理解到:養育小孩絕非只是修正他們的弱點,而是找出孩子的優點跟美德予以放大,協助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道路,讓這些正面特質有充分發揮的空間。

      至於我自己,妮可可真是直指要害。我確實愛發脾氣。人生前五十年,我大多在忍受自己那陰雨不斷的靈魂;過去十年,則是在一個充滿陽光的家庭裡扮演掃興的烏雲。我擁有過的任何好運,恐怕完全不是這乖戾性情所帶來,而是儘管脾氣古怪還能僥倖走運。就在當下,我決意要改。

      這次頓悟的最後部分,是讓我懂得把自己所研究的樂觀,擺進更大的格局裡。樂觀,是屬於什麼的一部分呢?

      養育妮可並非一種矯正,而是建設;是找出她的強項,從旁協助她打造出能將其所有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獨特人生。我獻身教導孩子樂觀,不就希望能企及這樣一個境界?我了解到,要教小孩樂觀,光矯正其悲觀、試圖把他們從-5拉到0是不夠的;應該協助孩子打造正面優點跟踏實積極的前瞻性,讓他們有辦法穿越人生試煉-不僅能對抗憂鬱、走出低潮,更可以過成功有活力的一生。這個目標,應該是要從+2邁向+10。

      書裡介紹的教導孩子樂觀的課程中,憂鬱預防計畫已經進行了十一個相當完善的複製版(賓州大學之外),當中有八個也獲致同樣成效。效果不彰的三個,則是投入計畫的師資訓練極其有限。而就我的經驗來說,社會科學在十一的例子中能有八個成功的成績,已算相當不錯。
    另外,賓州大學也有幾項新發展:

      ●我們更了解憂鬱預防效果的持久程度。若無其他外力加強,孩童樂觀課程預防憂鬱發生的效力達兩年,第三年起逐漸消退。

      ●首批預防計畫的老師,都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心理學家。之後,我們為中學教師推出為期兩週的訓練課程。第一週,老師們學著把上課學到的樂觀用於日常,第二週,學著把樂觀教給學生。我們複製之前的預防計畫,發現這些中學教師的功力不下專業心理學家。若對教師專用的指導手冊有興趣,請向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我們也針對父母推出相輔相成的課程:先學習於生活中應用課堂所學,繼而一個步驟一個步驟,學習如何教導孩子樂觀。父母的學習手冊也請向 info@pennproject.org索取。

      ●最近我的一位博士班學生余大衛(David Yu)將孩童樂觀課程帶到了北京。他將這些課程傳授給中學老師,發現預防憂鬱之成效卓著,如同在美國所見。

      ●卡德謬(Esteban Cardemil)也是我近期的博士班學生,他將此課程應用於費城內城(inner city,多為窮人所居),發現對西班牙裔小孩的預防憂鬱有明顯幫助,非裔小孩則不然;關於後者有趣的是,在此課程推出後那年,預防實驗組跟未受治療的對照組發生憂鬱的機率,同時都有顯著下降。

      在這個樂觀課程的複製效果獲得肯定後,我們著手朝其他方面推進。我深信,教導孩子樂觀,只是正向心理學一部分。有無可能教孩子學習其他人格優點?而那些新獲得的優點,會對他們的現在及日後產生何種影響?透過美國教育部(U.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提撥的一筆可觀經費,我們尋找這些答案的初步努力,已於費城外圍的斯特瑞芬(Strathaven)高中進行邁入第四年。

      每位九年級生都要修語言藝術(過去叫做英語課)。這堂課要閱讀經典名著,包括《蒼蠅王》(Lord of the Flies)、《羅蜜歐與茱麗葉》(Romeo and Juliet)、《紅字》(The Scarlet Letter)、《推銷員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夜》(Night)、《奧德賽》(The Odyssey)等(你或許已留意到:這真可稱得上是悲劇大補帖)。過去四年,斯特瑞芬高中學生經由隨機安排,或上一般語言藝術,或上語言藝術暨正向心理學。

      語言藝術暨正向心理學一整年的課程中,除了閱讀上述文學名著,還要探討愉快的人生、充實的人生、有意義的人生。更要緊的,他們每週都有正向心理學在實際生活中的練習作業。比方說,讀《蒼蠅王》時,會有八十分鐘專門探討仁慈這個主題,然後每個學生得實際採取五項仁慈行動,並寫下心得。下列是他們得做的其他一些活動:

    ●享受愉快的感官經驗(愉快的人生)。
    ●找出自己特有優點,以全新方式展現(充實的人生)。
    ●拜訪某個感恩的對象(愉快的人生)。
    ●畫一棵由優點長成的樹狀圖(有意義的人生)。
    ●拋下所有怨恨(有意義的人生)。
    ●正面服務:發揮一項獨特優點,為自己認為的崇高使命做出貢獻(有意義的人生)。

      此外,這些學生在評析文學作品中的角色時,除了從一般悲觀角度做出所謂傲慢、軟弱的分類,也必須穿透該角色的優點加以審視。舉例而言,要探討阿奇里斯(Archilles)的傲慢,也得同時談及他的勇氣。

      這個課程對學生影響如何?此時我只能說,師生都愛極了這種認識文學的方式。正式研究結果將於二○○八年刊出。關於此課程的指導手冊,可向info@positivepsych.org索取。

      而,教導孩子樂觀的正向心理,這項工作的未來又是什麼光景?

      二○○七年七月,我們將於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中心(Positive Psychology Center)訓練大約一百名來自英國的中學老師,讓他們回去教給他們的一萬名學生。這項行動的發想人,是任教於倫敦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的萊亞德(Richard Layard)。萊亞德先生曾任英國前首相布萊爾(Tony Blair)的失業議題顧問,後來卻超脫此「陰鬱的」學問,倡議政府之存在並非以提高國內生產毛額為目的,而是提升全民幸福才對。他期望藉由注入樂觀學習於校園課程,可消弭英國年輕人常見的憂鬱症。我們熱切期待結果。

      二○○八年是我們最有挑戰性的一年。澳洲墨爾本南部的吉隆文法學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決定要將樂觀及正向心理學納入整個學程設計,從幼稚園一路到十二年級。五十年前,這個了不起的學校發明了「林峰」(Timbertop)課程-將整批九年級生帶到維多利亞山脈一處營地住上一年,沒有電視、iPod,必須自己砍柴,要跑完一趟馬拉松才通過結業-一項充滿革命性的教育手腕。而正向心理學,將成為這所學校的下一個「林峰」。

      為達成這個目標,全球正向心理學頂尖學者及參與人員,都將齊聚吉隆文法學校。我們將指導該校老師教授樂觀課程及語言藝術之正向心理課程的技巧,尤其重要的是,我們將與所有老師一同研擬新課程規劃,以確保正向心理學能普及各個年級。

      歷史課程可不可能以人類的進步為重點?數學課程能不能強調數據之美、證實數學乃真理最無懈可擊的展現?生物課程能不能強調人類演化不僅帶來戰爭與武器,更帶來了合作、犧牲、大愛,以及壯麗典雅的教堂建築?

      盼以這項努力為始,最終能讓憂鬱症絕跡世界。這是我的願景,也是由衷的期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qpfbo61801 的頭像
      qpfbo61801

      qpfbo61801的部落格

      qpfbo6180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